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办法和评议细则的函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7:49:38   浏览:942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办法和评议细则的函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办法和评议细则的函

发布部门: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发布文号: [91]国科发高字565号

国家教委、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持续稳定发展基础性研究的方针,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这一工作对支持和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开放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科委决定,今年受理(1991一1993年度)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的申请,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议。根据择优支持的原则,对评议通过的开放实验室发给运行补助费。

  申请运行补助费的单位须按规定填写书面材料(填报材料的时间范围为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报主管部门审核。8月15日前,请各主管部门将本部门申请运行补助费的开放实验室名单报国家科委进行资格审查;9月20日前,请各有关部委将通过资格审查的开放实验室申报材料汇总后,送国家科委(1份)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放实验室评议办公室(14份)。

  现将“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办法”和“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评议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本部门开放实验室的申报和审核工作。

  附件一:   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下简称基础性研究)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支持和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开放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国家科委决定设立“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



第二条  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发放要贯彻改革、开放的精神,依靠专家评议,择优支持。



第三条  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的评议和发放,应有利于推动开放实验室在以下几方面健康发展: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设施和学术环境,面向国内外开放,加强学术交流,围绕学科前沿或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作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使开放实施室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

  (二)在从事创新、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和集聚高水平的人才,使开放实验室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三)在科研工作中,逐步形成严谨、求实、民主、活跃的学术风气,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和高效安全地进行。

第二章 申请运行补助费应具备的条件




第四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开放实验室,均可申请运行补助费:

  (一)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而不是从事应用、开发及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实验室;

  (二)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对外开放课题指南;

  (三)有正式聘任的学术委员会;

  (四)有稳定的科研和技术队伍;

  (五)具备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即:有独立的科研工作用房,专用的基本仪器设备,接待客座人员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六)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七)国家重点实验室经批准已正式对外开放;部门开放实验室经主管部委批准对外开放1年以上。 

  凡申请运行补助费的开放实验室,必须如实提供有关书面材料,以证明符合上述要求。



第五条  已拨专项运行经费的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及实验室不在本经费补助之列。

第三章 运行补助费的申请和评议




第六条  运行补助费的申请和评议工作按照国家科委制定的《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评议细则》进行。申请运行补助费的开放实验室须经主管部委审核同意,报国家科委核准。



第七条  运行补助费的评议工作由国家科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进行,每3年受理1次。



第八条  评议工作分为学科评议和综合评议两个阶段进行;评议的内容包括科学研究水平、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对外开放和科研管理等四个方面。



第九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评议结果报送国家科委,由国家科委审定批准后,对外公布。

第四章 运行补助费的发放和使用




第十条  对每次申请运行补助费的开放实验室,国家科委将根据专家评议的结果,按照择优支持的原则,对其中获得支持的开放实验室,按以下两类给予运行补助费:

  (一)评议成绩优秀者,给予甲类资助;

  (二)评议成绩良好者,给予乙类资助。



第十一条  根据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必须加强支持的某些学科领域的开放实验室,经国家科委批准,可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助费。



第十二条  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统一由国家科委分年度通过有关主管部委戴帽下达。



第十三条  对已批准给予运行补助费的开放实验室,连续资助3年至下一个申请年度;在下一个申请年度须重新申请,参加评议。



第十四条  运行补助费的开支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仪器设备运行中所需水、电、气的费用;

  (二)科研工作中消耗性试剂和器材的补充费用;

  (三)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包括零配件的加工、购置);

  (四)图书资料的购置费用。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获得运行补助费资助的开放实验室,从批准的第2年起,每年2月1日前向国家科委报送上年度工作报告一式三份。不报材料者停拨下一年度的经费。



第十六条  获得运行补助费资助的开放实验室,应接受国家科委的检查。如提供的报告、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将酌情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取消补助资格。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重点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暂行办法》同时终止。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科委负责解释。

附件二:      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评议细则


  一、总则

  (一)根据《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办法》,特制定本细则。

  (二)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的评议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公正合理,择优支持。

  2.定性评议与定量评议相结合,以定性评议为主。

  (三)本细则中评议指标体系的制定和数据统计计分权重的设计,考虑了基础研究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和不同学科实验室的差异性,以使其具有更大的适用性。

  (四)评议结果将作为择优支持的主要依据。


  二、申请程序和材料的申报

  (一)凡申请运行补助费的实验室首先应向其主管部委提出申请,并附一份2000字左右的实验室简介,内容包括:

  ·实验室名称

  ·隶属单位

  ·批准开放时间

  ·学科类别

  ·实验室正、副主任

  ·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

  ·主要研究内容

  ·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

  附:批准开放文件

  固定人员名单(包括姓名,年龄,专业职称)

  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包括姓名,年龄,专业职称,单位)

  (二)各主管部委根据国家科委制定的《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四条中规定的申请条件,对本系统提出申请的实验室进行资格审查,将符合申请资格的实验室名单连同简介报送国家科委核准。国家科委将核准的各部委实验室名单通知各有关部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三)经国家科委核准参加评议的实验室须提供《开放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申请报告》一式十六份,报送主管部委。申请报告内容如下:

  (1)实验室在有关评议年度内的工作情况:

  1)研究工作及其主要成果简介;(每项成果简介限1000字)

  2)培养人才的措施及优秀中青年简介;

  3)实验室的开放情况;

  4)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5)学术委员会的活动与作用;

  6)主要的科研管理与规章制度;

  7)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及今后三年的研究重点;

  (2)代表实验室近三年研究水平的论文或综述报告3一5篇(全文和摘要,不论是否发表)。

  (3)申请报告附表。

  (四)各主管部委将各实验室的材料审阅核实后,报送国家科委一份,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四份,主管部委存档一份。

  注:

  1)各实验室报送的材料必须是反映本实验室在规定评议年限内的真实情况,填报数据不得扩大范围兼收并纳,如有不实,一经发现,将视为学风不正,情节严重者取消其参加评议的资格。

  2)实验室简介中所填学科类别是学科评议时分组的重要依据,各实验室要认真填报。


  三、专家评议

  (一)专家评议指标体系


              ┌─研究方向、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难度
              │
     ┌─科学研究───┼─研究成果水平
     │ 水平     │
     │        └─技术支撑能力
     │
     │        ┌─研究队伍和整体素质及结构的合理性
     ├─队伍建设   │
     │ 与人才培───┼─学风
     │ 养水平    │
     │        └─培养和吸收人才的措施和业绩
     │
综合指标─┤
     │        ┌─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        │
     ├─对外开放───┤
     │ 水平     │
     │        └─开放程度
     │
     │        ┌─科学组织与管理
     │        │
     └─科研管理───┼─领导班子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
              └─规章制度与室容环境


  专家评议指标体系说明


              专家评议指标体系说明


  1.研究方向,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难度

  研究方向:指实验室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属于本学科的前沿、交叉学科的新兴生长点或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优先发展的领域。

  选题的意义:指开设课题(包括国家攻关、“863”、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部委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学科意义、起点水平、应用前景。

  创新性:指选题立意、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上是否有新颖独创之处。

  难度:指开展本领域研究所需的设备条件、知识水准以及探索性和开创性程度。

  2.研究成果水平

  指在本室开题并在限定的评审年度内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获奖成果、鉴定成果和发明专利)对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学术价值,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价值或社会效益(同当前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

  3.技术支撑力量

  指实验室结合本领域研究工作自选设计研制设备和对现有设备的维修、改造与功能开发的能力与水平。

  4.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及结构的合理性

  整体素质:指学术带头人(可能是一批人)和整体队伍的学术水平,为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结构合理性:指研究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的研究工作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5.学风

  指严谨、求实、民主、活跃的学术风气,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6.培训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和业绩

  指为青年学者(包括研究生)的迅速生长、脱颖而出所制定的培养计划,采取的措施,提供的条件以及近年涌现的优秀人才;技术队伍的培养和稳定措施;为吸引归国学者和外单位优秀人才来室工作所创造的条件及近年的效果。

  7.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指由实验室主持或参与主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规模和水平,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广度。

  8.开放程度

  指实验室是否真正面向国内外开放;是否有对外公布的课题指南;接纳客座研究人员的数量和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的水平;科研设施是否为外单位科技人员使用提供优惠和方便。

  9.科研组织与管理

  指实验室的科研计划、学术活动、课题管理、科研档案资料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后勤保障工作是否井然有序,保证实验室科研工作正常运行。

  10.领导班子及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领导班子的作用:指是否能处理好实验室内部的团结协作、实验室与依托单位的良好合作以及在研究工作和学术方向上与学术委员会的相互配合。

  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工作和学术方向及开放课题从开题、执行到完成终止是否真正发挥了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特别是为客座人员和年轻人的培养发挥了指导作用。

  11.规章制度与室容环境

  指实验室的各种管理制度、安全措施、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是否完善;实验室是否整齐清洁并具有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气氛。

  (二)评议程序

  专家评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按学科分组评议

  将获准申请的实验室分成若干学科组,每个组由若干同行科学家组成评议组,负责对该组的实验室进行评议。

  评议程序如下:

  1.审阅各实验室提供的书面材料;

  2.听取实验室代表的口头汇报和答辩;

  3.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室进行综合评议,并对每个实验室给出书面评议意见;

  4.各个专家对每个实验室评议计分(学科专家评议计分表见附件二);

  5.根据定性评分和定量计分以及资助比率初定拟补助的实验室名单;

  6.在拟补助的实验室中推荐一定比率的甲类候选实验室;

  7.对个别确属难以作出准确评价的实验室提交第二阶段复议。

  第二阶段:综合评议

  本阶段的评议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实地考查

  由学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考查组,对第一阶段各学科推荐的甲类候选实验室和待复议的实验室做实地考查,提出书面考查评议意见,考查内容包括:

  1.听取实验室负责人的工作汇报

  2.视察实验室的工作

  3.与实验室固定人员、客座人员和研究生座谈

  4.听取学术委员会成员的意见

  5.听取依托单位领导的意见

  第二步:综合评议

  由若干学术专家和适当数量的管理专家组成评议委员会,进行综合评议:

  1.审议并确认经第一阶段初定的补助实验室名单;

  2.根据第一阶段评议结果和第二阶段实地考察评议意见对照甲类实验室的必备条件,对各学科推荐的甲类候选实验室进行学科之间的综合评议,以投票表决方式确定甲类补助实验室名单。

  3.对个别提交复议的实验室,确定是否给予资助。

  评为优秀的实验室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有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2.有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措施和业绩;

  3.有良好的学风;

  4.有良好的管理工作。


  四、定量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和报表

  (一)定量数据统计指标体系


                     ┌─获奖成果数
                     │ 鉴定成果数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数
             │       │ 出版专著数
             │       │ 批准专利数
             │       └─技术转让项数
             │
     ┌─学术水平──┤
     │       │
     │       │       ┌─各类国家科研项目
     │       │       │
     │       └─承担重大──┼─省部委重大项目
     │         科研项目  │
     │               └─国际合作项目
     │
     │
     │               ┌─博士后人数
     │               │
     │       ┌─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人数
     │       │       │
     │       │       └─硕士生人数
统计指标─┼─人才培养──┤
     │       │       ┌─获重大成果奖的青年人数
     │       │       │
     │       └─培养优秀──┼─青年基金项数及人数
     │         青年    │
     │               └─获青年科学奖人数
     │
     │
     │       ┌─人数开放程度
     │       │
     ├─开放度───┤ 课题开放程度
     │       │
     │       └─学术交流情况
     │
     │                ┌─研究工作总机时
     │                │
     └─大型仪器设备有效利用率────┤
                      │
                      └─服务工作总机时


  (二)数据统计汇总表
┌─────────┬────────────────────────────────┬────────┬───────┐│ 实验室名称   │                                │   学科类别  │       │├─┬───────┼─────┬───────┬────────┬─────────┼────────┼───┬───┤│ │获奖成果   │ 特等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国际奖│其他奖││ ├───────┼─────┼───────┼────────┼─────────┼────────┼───┼───┤│研│国家级奖   │     │       │        │         │        │   │   ││ ├───────┼─────┼───────┼────────┼─────────┼────────┼───┼───┤│究│部委级奖   │     │       │        │         │        │   │   ││ ├─┬─────┴─────┴─┬─────┴────────┼─────────┴────────┴───┴───┤│成│发│     国际会议     │    全国性会议      │         刊物发表             ││ │表├───────┬─────┼──────┬───────┼───────┬──────────┬───────┤│果│论│ 特邀报告  │ 分组报告 │ 特邀报告 │ 分组报告  │ 国际刊物  │  国内核心刊物  │国内一般刊物 ││ │文├───────┼─────┼──────┼───────┼───────┼──────────┼───────┤│ │ │       │     │      │       │       │          │       ││ ├─┴─┬─────┼───┬─┴──────┴─────┬─┴───────┴────┬─────┴───────┤│ │出版 │ 中文  │   │   批准发明专利     │   已鉴定成果项数    │   技术转让项数    ││ │专著 ├─────┼───┼──────────────┼──────────────┼─────────────┤│ │   │ 外文  │   │              │              │             │├─┴───┴─┬───┼───┼─────┬──┬─────┼───┬───┬─────┬┴─────────────┤│ 课题与经费 │国家 │八六三│国家重大 │科学│部委   │国际 │横向 │其他   │    学委会审批课题   ││       │攻关 │   │基础项目 │基金│课题   │合作 │委托 │     ├────┬───┬─────┤│       │   │   │     │  │     │   │   │     │ 固定 │ 客座 │ 固定客座 ││       │   │   │     │  │     │   │   │     │ 人员 │ 人员 │ 合  作 │├───────┼───┼───┼─────┼──┼─────┼───┼───┼─────┼────┼───┼─────┤│ 课题数   │   │   │     │  │     │   │   │     │    │   │     │├───────┼───┼───┼─────┼──┼─────┼───┼───┼─────┼────┼───┼─────┤│ 经费(万)  │   │   │     │  │     │   │   │     │    │   │     │├───────┼───┼───┴───┬─┴──┴─────┼───┴───┴─────┴────┴───┴─────┤│ 培养研究生 │合计 │  本实验室 │   代培      │          培养优秀青年            ││ 人  数  │   ├───┬───┼────┬─────┤           (35岁以下)             ││       │   │在 读│已毕业│在 读 │已毕业  │                            │├───────┼───┼───┼───┼────┼─────┼──────────────┬─────────────┤│ 博士后   │   │   │   │    │     │      青年基金    │   获重大成果奖人数   │├───────┼───┼───┼───┼────┼─────┼───────┬──────┤             ││ 博士生   │   │   │   │    │     │ 项 数   │ 人 数  │             │├───────┼───┼───┼───┼────┼─────┼───────┼──────┼─────────────┤│ 博士生   │   │   │   │    │     │       │      │             │├───────┼───┴───┴───┴─┬──┴─────┴───────┴──────┴─┬───────────┤│  人    │    固定人员      │       客座研究人员             │  经费支出     ││  员    ├───┬───┬─────┼──────┬─────────┬────────┼─────┬─────┤│  结    │ 研究│ 技术│ 管理  │ 校(所)内 │  校(所)外   │ 累计到室   │ 课 题 │     ││  构    │ 人员│ 人员│ 人员  │      │         │ 时间(月)   │ 消 耗 │     │├───────┼───┼───┼─────┼──────┼─────────┼────────┼─────┼─────┤│ 高级    │   │   │     │      │         │        │ 设 备 │     │├───────┼───┼───┼─────┼──────┼─────────┼────────┤ 维 护 │     ││ 中级    │   │   │     │      │         │        ├─────┼─────┤├───────┼───┼───┼─────┼──────┼─────────┼────────┤ 学 术 │     ││ 初级    │   │   │     │      │         │        │ 活 动 │     │├───────┼───┼───┼─────┼──────┼─────────┼────────┼─────┼─────┤│ 合计    │   │   │     │      │         │        │ 其 他 │     │├───────┴───┼───┴┬────┴─┬────┴───┬─────┴─┬──────┼─────┼─────┤│  主办学术     │主办国际│ 参加国际 │  来室讲学   │ 应邀派出  │ 大型仪器 │ 科研工作│服务性用 ││  会议次数     │双边会议│ 会议人次 │  专家人次   │ 讲学人次  │ 设备台数 │ 总机时 │ 总机时 │├─────┬─────┤    │      ├────┬───┼───┬───┤      │     │     ││ 国际  │ 国内  │    │      │ 国外 │ 国内 │国外 │国内 │      │     │     │├─────┼─────┼────┼──────┼────┼───┼───┼───┼──────┼─────┼─────┤│     │     │    │      │    │   │   │   │      │     │     │└─────┴─────┴────┴──────┴────┴───┴───┴───┴──────┴─────┴─────┘


填写《数据统计汇总表》说明:

  一、研究成果

  开放实验室科研工作的结果,包括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表的论文、专著、鉴定的工作、批准的专利等。

  1.国家级奖: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三种国家奖励。

  2.部委级奖: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

  3.国际奖:国际上颁发的比较知名的学术奖。国际奖的颁发范围至少要面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由国外人士(社会团体)颁发、仅面向中国的奖励不作国际奖。

  4.其他奖:指除1、2两种奖励之外国内其他比较重要的学术奖励。

  5.国际奖、其他奖应有附加材料简要说明获奖名称、获奖内容和人员。

  6.获奖成果(国家级奖、部委级奖、国际奖、其他奖)分四种情况填报,在项数后括号内加脚注:

  A.完全由实验室为主完成

  B.以实验室为主完成(实验室为项目主持单位或课题负责人)

  C.实验室为主要合作者之一

  D.实验室为一般参加者

  如:有一项国家一等奖是完全由实验室完成,则在国家一等奖一栏内填“(A)”;若有一项以实验室为主完成,另两项为一般参加者,则在相应栏内填“1(B),2(D)”。请注意:若填报数字不加脚符,则一律视为(D)类。

  7.论文、专著、专利、鉴定成果、技术转让等研究成果分两种情况填报:

  A.完全由实验室完成

  B.与其他研究机构共同承担完成

  填报方式同获奖相同。

  8.一个成果受两级奖,只报高一级奖;论文、专著和专利也不得重报。

  9.凡未正式批准的获奖成果和未正式发表的论文一概不统计。

  10.国际会议特邀报告:在国际会议上受特别邀请所做的学术报告。

  11.国际会议分组报告:在国际会议分组会议上所做的学术报告。

  12.全国性会议特邀报告:在全国性会议上受特别邀请所做的学术报告。

  13.全国性会议分组报告:在全国性会议分组会议上所做的学术报告。

  14.刊物发表:指在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15.国际刊物:面向国际发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刊物。(此处不包括国内出版发行的刊物)

  16.国内核心刊物:指全国性的一级学会或中央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

  17.国内一般刊物:除去核心刊物之外其他正式发行的学术刊物。

  18.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专业教材,但不包括译著、实验室的年报和学术会议论文集。

  二、课题与经费

  1.课题数:所填数据为相关统计年度中实际开设课题数。若一项研究课题在统计三年中都一直在进行,则对应于统计的“课题数”为1(课题)。

  2.经费:承担课题在相关统计年度中所获得经费,此项数据的统计与相应的课题统计对应起来。若一项研究课题在统计的三年中都一直在进行,其“课题数”为1,而其“经费”数应是该课题在这三年中获得经费累计之和。

  3.国家攻关按四级课题计算;“863”按三级课题计算;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基金重点课题、部委重大项目按二级课题计算;其他课题(包括国际合作)均按一级课题计算。

  4.科学基金课题指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基金课题,行业(部门)基金列入部委课题(或其他课题)。

  5.部委课题:国务院各部委设立的重大项目或专项研究课题。

  6.国际合作课题: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已有协议并获批准的课题。

  7.横向委托:开放实验室从非政府机构(不包括主管部门)获得的研究课题。

  8.其他课题:在已列的课题来源中尚不能包括的其他课题。

  9.开题一年后未进行的课题不予统计。

  10.学委会审批课题:经学术委员会审议批准、用开放经费支持的课题。固定客座合作课题指由开放实验室固定、客座人员合作共同承担的学委会审批课题。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扬州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


扬府发〔2006〕180号



关于印发扬州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OO六年十一月二日



扬州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及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育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苏劳社医[2006]5号)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条 生育保险按照属地原则实行社会统筹,设立生育保险基金。
生育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专款专用。财政部门依法负责对生育保险基金管理;审计部门依法对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条 市、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工作。
市、县(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征缴、支付和社会化管理等业务工作。
第五条 生育保险费的征收,按照《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的规定执行。
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本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1%的比例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列入用人单位管理费用。
第六条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对象:
(一)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生育的;
(二)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失业后,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的女职工生育的;
(三)参加生育保险的男职工,其配偶未列入职工生育保险范围,且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其配偶生育的。
第七条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省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生育女职工;
(二)用人单位为其职工按照规定连续缴纳生育保险费满10个月以上的;
(三)用人单位从参加生育保险之月起缴纳生育保险费从未间断的。
第八条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项目:
(一)生育费
1、生育医疗费:女职工怀孕后,因生育所需生育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按定额标准予以支付;
2、女职工在产假期间,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按定额标准予以支付;
3、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而意外流产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按定额标准支付因流产所用医疗费。
(二)生育津贴:女职工生育,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本人原工资照发,生育保险基金以生育津贴形式对参保用人单位予以补偿。
(三)一次性营养补助费:符合享受国家规定90天及90天以上产假的女职工,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营养补助费。
第九条 原在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失业后,在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时,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生育医疗费和一次性营养补助费。
对参加生育保险的男职工,其配偶未列入职工生育保险范围(无工作,无收入),不能享受生育有关待遇的,在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时,按照当地规定的生育医疗费标准的50%由生育保险基金给予一次性补偿。
第十条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标准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布:
(一)生育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生育医疗费消费水平适时调整;
(二)生育津贴:女职工生育前10个月月平均缴纳生育保险费工资*产假月数(顺产3个月、难产3.5个月);
(三)一次性营养补助费: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
第十一条 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怀孕期间、产假之后所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由医疗保险基金(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照有关规定结算。
第十二条 符合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单位及失业职工,向经办机构申请享受待遇,申请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生育证》或者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证明;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住院记录、出院证、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或者出生婴儿死亡医学证明(申请流产医疗费提供流产医学证明)、医疗费用单据;
(四)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四)项规定的女职工,还需提供《就业登记证》;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五)项规定的男职工,还需提供《结婚证》、配偶的《就业登记证》(其配偶为城镇户口的)或者居住地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证明。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的,其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十四条 职工对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有疑义的,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或经办机构查询,职工与用人单位因生育保险待遇发生劳动争议的,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或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职工虚报、冒领生育保险待遇的,骗取生育保险的,按《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处罚。
第十六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办法,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扬州市生育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暂行办法
市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管理,正确处理交通事故,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惩处交通肇事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上,因违反交通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造成人员伤亡或车辆等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依照本办法裁定处理。
第三条 军队、武装警察部队的车辆、人员发生交通事故,对现役军人、武装警察给予行政拘留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条 涉及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交通事故,参照本办法和国际惯例处理。
对享有外交特权或豁免权的外国人,按照我国法律及外交部、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
第五条 市公安局是本市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行政主管机关。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公安分(县)局(以下统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交通事故的处理。
第六条 处理交通事故,应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清责任,依法论处。

第二章 现场保护和勘查
第七条 发生交通事故时,有关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和有关人员须保护现场,积极抢救伤者(移动时,须标明原位置),及时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或附近值勤的交通民警(以下简称民警)报告,听候处理。
第八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接到报案后,应立即赶赴事故地点,勘验现场,收集证据,并尽快恢复交通。
一切行经交通事故现场的车辆和行人,必须听从民警指挥,不得妨碍民警执行公务。
第九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根据需要,有权检查、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人的有关证件,提取物证。对肇事逃逸者,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迅速追缉。
在追缉肇事逃逸者或抢救危重伤者的紧急情况下,民警可以借用单位或个人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第十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有权对肇事车辆、死者尸体、道路状况等进行检验。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鉴定。
第十一条 医院应积极抢救交通事故受伤者,对危重伤者应先抢救治疗,后办手续,并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供所需要的医疗检查材料和诊断证明。
殡葬部门或有条件的医院,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求暂存的交通事故死者的尸体,应接纳代存。死者生前在抢救、治疗期间的费用和死亡后尸体存放的费用,由交通事故责任方或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指定的一方交纳,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协助追缴。
第十二条 交通事故死者的尸体,在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检验完毕后,确无复查必要的,由死者家属或其生前所在单位按指定的期限火化。逾期无正当理由不火化的,由医院、殡葬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按本市有关规定代为火化。逾期期间的费用,由死者家属或其生前所在单位自理。

第十三条 公民遇到交通事故现场,均有协助报案、保护现场、救护伤者以及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值勤民警提供证言,检举或协助追缉肇事逃逸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 除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私自扣留人质或扣押物证、车辆等。

第三章 责任裁定
第十五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就交通事故现场勘验和调查讯问做出准确的记录,根据确认的事实和本章的规定,裁定各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
第十六条 交通事故责任,按下列原则裁定:
(一)完全因一方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以下简称交通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交通违章一方为全部责任,另一方为无责任。
(二)因双方当事人交通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情节严重或比较严重的一方为大部责任或主要责任,违章情节较轻或轻微的一方为次要责任或小部责任;双方当事人违章情节基本相等的,为同等责任。
(三)因三方以上当事人交通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情节较重的一方为大部责任或主要责任,其他各方根据各自违章情节的轻重,分别为次要责任、小部责任。

凡肇事后逃逸,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难以鉴定的,裁定其为全部责任。

第四章 处罚
第十七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的交通违章行为,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视其交通事故责任大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予处罚。
第十八条 指使、迫使他人交通违章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对指使、迫使者给予处罚。
第十九条 凡交通违章或指使、迫使他人交通违章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凡非法扣留人质、扣押物证车辆、打人毁物、寻衅滋事、扰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有关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拒绝或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凡肇事后逃逸或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嫁祸他人的,一律吊销驾驶执照,并依法从重处罚。
第二十二条 交通肇事后能主动协助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及时查清事故情况,积极抢救伤亡人员,努力减少损失的,可依法从轻处罚。

第五章 经济赔偿
第二十三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伤、残、死亡和财产损失的,由交通事故责任方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几方当事人均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各自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仅由机动车一方对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承担经济赔偿责任;非机动车、行人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应相应减轻机动车一方的经济赔偿责任。非机动车、行人故意制造事故的,机动车一方不负经济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交通事故伤、残、死者经济赔偿费计算标准:
(一)医疗费:包括挂号费、医药费、检验费、手术费和住院费等必需的费用,以医院收据为准。
(二)护理费:支付护理人员的工资,根据需要确定,但最高不超过本市一个一类产业(第一种)五级(正)工人的标准工资。
(三)误工费:有固定收入的,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无固定收入的,可参照同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标准计算;无收入的,按本市平均生活标准计算。
(四)住院伙食补助费:按本市平均生活标准计算;伤势较重的可适当提高。
(五)营养费:根据实际情况或医嘱酌情计算。
(六)交通费:按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以合法的报销凭证为准。
(七)残者的医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视残疾程度按医疗费、护理费和误工费等项费用总和的不同比例计算,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按上述费用总和的100%计算;丧失大部劳动能力的,按上述费用总和的80%计算;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按上述费用总和的20%
至60%计算。此项费用自残者定残之月起算,不满25岁的,按相当于25年计算;25岁以上的,按相当于20年计算;超过55岁的,年龄每增加1岁少算1年,超过70岁的,按3至5年计算。
(八)残疾用具费:制作假肢、代步车、拐杖等项费用,按医院证明和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同意购置的用具所需费用计算。
(九)死者家属的生活补助费:死者生前有固定收入的,按相当于死者生前10年的标准工资计算,但最低不得少于一个一类产业(第一种)五级(正)工人10年的标准工资。死者生前无固定收入的,按略高于同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但死者在60岁以上的,按相当于本市一个
一类产业(第一种)二级(正)工人的10年标准工资计算。死者生前无收入的,按相当于本市一个人15年的平均生活费计算,但不满16岁或60岁以上的,按相当于12年平均生活费计算。死者生前有供养人口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可适当增加,但增加的部分最高不得超过一个一类
产业(第一种)五级(正)工人10年标准工资的四分之一。
(十)丧葬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交通事故伤者的经济赔偿费包括:
(一)医疗费。
(二)护理费。
(三)交通费。
(四)住院伙食补助费。
(五)营养费。
(六)误工费。
第二十六条 交通事故残者的经济赔偿费包括:
(一)残疾程度未确定前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和误工费。
(二)定残后的医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
(三)残疾用具费。
第二十七条 交通事故死者家属的经济赔偿费包括:
(一)死者生前经抢救医疗的,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和误工费等。
(二)死者家属的生活补助费。
(三)丧葬费。
第二十八条 交通事故伤、残者医疗、住院、转院和使用护理人员,须凭医院证明确定;擅自住院、转院、自购药品、使用护理人员的或伤愈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院的,其费用自理。
第二十九条 交通事故残者的残疾程度,以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指定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为准。
第三十条 参加交通事故处理的伤、残、死者的直系亲属或代理人,最多不得超过3人。伤、残、死者的直系亲属或代理人在参加抢救治疗和事故处理期间的误工费、交通费和住宿费,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计算赔偿。
第三十一条 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按下列规定赔偿:
(一)车辆等财物和建筑物、道路设施损坏的,由责任方负责修复,并适当补偿;不能修复的,折价赔偿。
(二)牲畜伤、残的,由责任方负责治疗,并适当补偿;伤、残后失去使用价值或死亡的,折价赔偿;但属违反规定,未栓系或在公路上散放的牲畜、家畜、家禽,不予赔偿。
第三十二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依照本章的规定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赔偿费的数额,按交通事故责任的大小确定:
(一)全部责任的,承担100%;
(二)大部责任的,承担80%至90%;
(三)主要责任的,承担60%至70%;
(四)同等责任的,承担50%;
(五)次要责任的,承担30%至40%;
(六)小部责任的,承担10%至20%;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交通事故责任时的经济赔偿费,可按全部赔偿费的10%确定。
第三十三条 交通事故的经济赔偿费,应在结案时一次结清。
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有工作单位或受雇于私人的(包括城乡个体工商户),应由其所在单位或雇用者先行赔付,再由单位或雇用者按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予以处理或追偿。
第三十四条 交通事故责任裁定前,抢救伤者、清理现场所需费用和死者的丧葬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指定当事人一方先行垫付,待责任裁定后由责任方按比例承担。
第三十五条 交通肇事逃逸的,在未查获之前,伤、残者的医疗费和死者的丧葬费等,由其家属或所在单位先行垫付;查获后再予以追偿。伤、残、死者及其直系亲属无工作单位又无生活来源或生活困难的,由其亲属依照有关规定向民政部门申请社会救济。
第三十六条 交通事故的经济赔偿,遇有特殊情况本办法没有规定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召集各方当事人,根据自愿原则协商解决。

第六章 结案
第三十七条 交通事故当事人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申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八条 交通事故的经济赔偿,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召集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代理人和单位负责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即制作交通事故调解书。经三次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不再调解,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对交通事故经济赔偿的调解期限为3个月,当事人伤、残的,从伤者伤势基本痊俞或残者定残后起算;情况特殊的,经公安交通大队队长或公安分、县局局长批准,可适当延长。
第四十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报告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自行协商解决的,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请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调解。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经一次调解达不成协议的,不再调解,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一条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二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不涉及当事人的间接经济损失,不解决人员就业、调动、户口迁移、工作安排、调配房屋和清理债务等问题。
第四十三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及其民警处理交通事故,必须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



1988年3月31日